关注迅速公众平台
关注微信联系人
微信网站:连接一切的野心与挑战
10年前,百度推出的开放平台并未引起广泛关注,而当时许多业界人士曾预言该平台将引领一场技术革新。
然而,七年前那些对百度开放平台的预测未能实现,相比之下,微信网站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。毕竟,张小龙这个善于克制的产品经理,赋予了网站以极大的期望。
早期坊间传闻,2008年淘宝与百度在饭局上发生争执,有人不经意地提及:“搜索是马总的隐痛啊。”一位阿里员工回应说:“不是。”接着抿一口酒,咬牙说:“是剧痛。”
时光荏苒,巨头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,令阿里巴巴感到压力的不再是微信业务,而是腾讯的微信。
到了2011年底,微信横空出世,马化腾接连推出了朋友圈、钉钉等产品,但微信的地位依然难以撼动。两家公司在巨头之战中各展其能,一方手握微信这张王牌和日进斗金的游戏业务,另一方则拥有支付宝、蚂蚁金融以及代表未来的阿里云业务。
“马老板”似乎占据了优势,但真的如此吗?
近期支付宝的年度账单引起了热议,虽然火遍了朋友圈,但在微信用户中的影响有限。此外,支付宝在小额支付场景中的份额仍有被微信蚕食的风险。
然而,阿里巴巴并不需要过于担忧。依托于淘宝天猫的消费记录和花呗、芝麻信用等建立起来的信用体系,这是腾讯暂时难以匹敌的。腾讯没有自己的电商业务,因此无法在大额消费上占据主导地位。
另外,阿里云和基于电商积累的开放计算能力也是阿里巴巴的一大优势。尽管腾讯也在积极发展企业服务和云业务,但技术和经验积累方面仍有差距。
从去年开始,腾讯在企业服务和云业务上的发力也值得关注。包括从传统企业服务厂商如Oracle、华为等挖角人才,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跟随策略。用腾讯擅长C端产品的心态来打磨IAAS(基础设施即服务)也是一种尝试。
阿里巴巴虽然缺少社交基因,却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打造社交功能。当微信逐渐转向连接一切时,支付宝仍在专注于交易领域。面对这种局面,支付宝可能需要更多努力来应对挑战。
所有商业模式的竞争本质上都是抢夺用户时间,掌握用户时间意味着源源不断的流量和机会。随着线上流量竞争变得更加困难,微信通过网站进军线下市场,被视为一次重要的尝试。
官方运营规范明确指出,微信的核心价值在于连接人与人、人与智能终端、人与社交化娱乐、人与硬件设备等,同时提供服务、资讯、商业连接。
微信团队致力于将微信打造成一个强大的全方位服务工具。为此,他们推出了微信网站这一产品,为开发者提供在微信内搭建和实现特定服务、功能的平台。通过全面开放的能力,微信希望帮助更多企业和服务提供者建立品牌,将商业机会带给整个微信产业链。
微信早期的公众号和网站虽然表现不俗,但当试图通过服务号连接人与服务时,并未取得预期效果。网站显然承载了微信连接商业与服务的使命,旨在通过其连接力为线下商业场景赋能。
商业本质上还是服务,网站要做的是通过其连接力,为线下商业场景赋能。就像张小龙之前所讲的那样:你去买票,二维码就能实现,节约了多少时间成本,买票的用户体验提升了多少?(当然用购票网站扫码也能实现,但它重不是么?而今后只要有微信的人都全都能搞定。)
在之前的讨论中,我们已经提到淘宝、支付宝主要用来连接交易,现在可以预见,将有更多线下交易场景被微信和网站占据,并可能对低频应用产生降维打击的效果。
微信的设计本质上是一个闭环系统,只有进来的流量而没有出去的流量入口。从15年起就强调开放、共享和连接一切的理念,是否也可以理解为:把我的平台开放给你共享,你在我平台上做一切能做的,这样就把内容、商业、服务、线上、线下的流量都连接到微信了,你在我生态里为你也为我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想象力。
关于黑洞的解释是:黑洞是指根据广义相对论推论、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质量非常大的天体和星体(并非一般生活认知的“洞”概念)。黑洞的质量如此之大,它产生的引力场非常强,以至于大量可测物质和辐射都无法逃逸,就连传播速度极快的光子也逃逸不出来。
七年前大佬对百度的核聚变没有出现,势能更强的微信网站呢?毕竟,它承载了张小龙这个克制者的野望。
下一届的社交能否强到从“黑洞逃逸”?
上海迅速网络拥有二十年的网站开发经验,如需了解更多详情,请访问上海迅速网络官方网站:www.webws.com,或联系电话:13916016158。
特别申明:本站的主旨在于收集互联网运营相关的干货知识,给运营小伙伴提供便利。 网站所收集到的公开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,并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, 也不对网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,如有侵权,请联系站长删除
业务联系